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小故事中的大啟示

話說 : 
"有一個人晚上開著車,經過一個十字路口,這時黃燈已轉成紅燈,他心想反正沒車,於是加速衝了過去,結果不巧被警察攔了下來。
警察問他:"你沒看到紅燈嗎??"
"有啊!"他答。
"那你怎麼還闖紅燈啊?"警察又問。
他說:"因為我沒有看到你呀 !"

故事的啟示:
我們常想在生活中取巧,以為人不知鬼不覺,殊不知我們所做的事是天地皆知,無所隱暪。讓我們回想一下近日的生活,是否每件事都可以攤在陽光之下,而不再找藉口及理由來欺騙自己對,將它合理化。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祝福您~ 冬至—- 快樂

(由 Chien Ben e-mail 資料提供)
據說冬至前一天是吃鹹湯圓+進補!!
希望您今天補的不錯, 明年健康財運旺旺來~~
裝滿一車幸福,讓平安開道 !

拋棄一切煩惱讓快樂與您擁抱 !

存儲所有溫暖將寒冷趕跑 !

釋放一生真情讓幸福永遠對您微笑!
12/22冬至將到,長了一歲,也長了智慧


4天後聖誕節也到了

10天後元旦也到了

所以先預祝你,31天後除夕快樂

次日農曆新年快樂

過年後的15天 元宵節快樂
v

聖誕快樂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當心嗜睡症纏身

常常打電腦的民眾,要注意囉,打電腦愈久、越容易打瞌睡!馬偕醫院針對大學生,做了一份研究調查,發現每天、黏在電腦螢幕前面的大學生,有兩成七,在白天會很愛睡覺,甚至、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會情緒憂鬱。

上課時昏昏欲睡,只因太乏味?馬偕醫院研究顯示,兩成七大專生有日間嗜睡問題,每三人就約有一人。情緒較憂鬱、有抽菸習慣者,與長時間用電腦的女性「低頭族」,風險較高。

此研究以問卷調查兩千六百四十三名大專新生,年齡從十六到廿三歲。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鄒孟婷說,輪班工作者、青少年族群因作息較混亂,屬於高危險群。

調查發現,女學生比男學生更常「黏」在螢幕前。男學生非假日使用電腦時間約為三點二到三點五小時,假日增為四點一到五點一小時;女學生時間更長,平常約二點六到五點七小時,假日更長達四點一到七點九小時。

鄒孟婷說,研究發現,她們非假日時每天多用電腦一小時,日間嗜睡量表分數就會上升。她說,此調查沒納入手機、iPad,否則時間會更長。

長時間黏在螢幕前的青少年「低頭族」,別以為趁年輕放縱一下無妨。鄒孟婷說,每天花在螢幕前超過三小時,成年後睡眠障礙、日間嗜睡風險比一般人增兩倍。

而成年低頭族,國外研究發現,每天使用逾五小時,不只健康,還會出現失眠、日間嗜睡及情緒等問題。

鄒孟婷說,別以為日間嗜睡是因為夜晚沒睡夠,有學生睡了九小時,白天還是昏昏欲睡,檢測後屬於中度日間嗜睡,「除了作息正常外,睡眠品質也很重要,長不代表品質好」。

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偉新說,因日間嗜睡求診患者幾乎都是青少年,上課無法控制打瞌睡、課業一落千丈,或是老師認為學生太過懶散,被家長帶來就醫。

成人較常抱怨失眠、睡不好,卻很少因日間嗜睡求診,直到發生交通、意外事故,才會轉診。鄒孟婷提醒,中度日間嗜睡,即可能發生交通事故。

黃偉新建議,嗜睡量表(見附表)超過八分的人,就可考慮就醫,了解是否有疾病、睡眠或情緒困擾等問題。

鄒孟婷說,看電視時因不必全神貫注,此時打瞌睡屬輕度日間嗜睡;若開車、開會、看電影時打瞌睡,則是中度;嚴重的患者,連講話、用餐或走路時都可能忍不住睡著。

「不管睡太長或睡太短都不好。」鄒孟婷建議,一般人每晚能睡七、八小時最好,若低(等)於五小時,或大(等)於九小時,疾病發生率、死亡率及肥胖風險都較高。



全文網址: 跟電腦「黏踢踢」 當心嗜睡症纏身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770417.shtml#ixzz1gC9JpHCS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瞬間恢復體力的方法

朋友e-mail給我的資料,我覺得不錯,把它po在這。


瞬間恢復體力的方法--- 瞬間強腎法 

我的老 師胡海牙 先生今年已經 95 歲高齡了。 
前一段時間陪他去體檢,身體各項指標基本都正常。 
他單位的老同事跟他見面後,開玩笑地說:“您的身體棒得跟三十歲小夥子似的,有什麼養生秘訣嗎?   
您是研究道家仙學的,也給我們傳授一些靈丹妙藥啊!” 
老先生微微一笑,說: 哪有什麼靈丹妙藥,妙藥就在自己體內,只是你們不知道怎麼用罷了。” 
老師的一句話引起大家的好奇心,紛紛請教。 
只見老師雙手握拳,貼在身後,隨著身體的上下輕微抖動,一邊笑呵呵地說, 
看明白了嗎?就是這個。” 
大家看得一頭霧水:“就這麼簡單?!”   
老師頗有深意地說:“千萬別小看這個動作,在過去你花多少錢都不一定能學得到,這可是千金不換的秘訣啊。”
這樣一來,大家更好奇了,趕緊追問是怎麼回事。   
老師說: “其實古書裡面都講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要活就得動啊, 關鍵是如何去動。” 
這個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動腎氣”,短時間內使人體陽氣生發起來。 
腎乃先天之本,主人體水液,喜暖怕寒。 
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好靜不好動,導致人體陰氣過盛,陽氣相對不足,會產生乏力、疲勞、健忘等症狀,用這個方法三到五分鐘,就可以緩解一個小時連續勞動的疲勞, 很適合現在從事腦力勞動的人。   
這個方法還適合中老年人養生,人老腿先衰,腰腿通相聯,其實是腎氣衰了,按摩腎腧有直接補腎的功效。 
中老年人平時動一動,腎氣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彎了。 
聽了老師這麼一解釋,大家紛紛學著剛才老師的樣子比劃起來。   
我也習練這個方法多年,覺得特別好,親身實踐下來更是深有感觸,獲益匪淺。 
曾經有一次應約到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講養生,有學生問我:  “您既搞臨床診療, 
還要做學術研究,您怎麼還有那麼好的精力呢?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從座位上找了一位看起來精神不太好的學生, 讓他到台前做胡老傳給我的這個瞬間強腎法的動作。 
我讓他雙手握拳,拳心虛空(如圖 1) 
貼在【腎腧】位置(如圖 2) 
利用膝關節的上下抖動進行反復摩擦,雙拳不動, 雙腳隨著身體抖動輕微起踮,感覺到腰部輕微發熱為止。 
三五分鐘後,這位學生高興地說,“從來沒感覺這麼輕鬆過,這個方法真有效!”一時間,課堂上沸騰起來。   
由此可見,這個方法對誰最管用? 恰恰是過度疲勞、精神不好,睡眠不足的人。 
現在大多數人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保持充沛的精力了。   
前蘇聯有一位生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人的疲勞並不能單純靠休息來緩解,也就是說休息不是恢復疲勞的最好方法,  也就是說單純的休息,只能緩解疲勞,並不能補充精力,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運動來恢復。 
而我們這個方法,不僅能緩解疲勞,還能在短時間內補足腎氣。 
另外比如說散步、走樓梯、慢跑、打球、瑜伽等運動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過去,這種運動被譽為中醫裡的“瑜金匱腎氣丸”,有溫補腎陽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補腎方法。 
對腎虛,慢性腰脊勞損,腰間盤突出的病人非常實用。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讓體內的癌細胞多睡覺

    轉載自網路

美國癌症中心的 戴 博士以 "Is Cancer Curable?" (癌症是否能治癒?)為題,分享了他對癌細胞生長動力學的研究結果,癌症最令人害怕的就是 metastasis(轉移)。
原生癌並不會讓病人死亡,然而一旦癌細胞轉移,它們在其它組織器官內的興風作浪就讓病人逐漸(或是很快速)的走向死亡。

但是,為什麼有些癌細胞已轉移的病人卻未繼續惡化? 日本曾解剖研究了幾十位無病痛往生的 90-103歲老人,發現他們每一位體內都有不少的癌細胞。

為什麼他們的癌細胞沒有造成身體的病痛? 戴博士和幾位癌症研究學者發現,癌細胞在活躍一段時間後會進入「休眠期」,休眠一段時間後又再度活躍,興風作浪。

「休眠期」越長,病人能存活的時間就越長,甚至不發生令人害怕的「轉移」。現在醫學界積極的在研究拖延癌細胞「休眠期」的方法,包括利用藥物和飲食。


「預防細胞癌化」那篇中提到的幾種天然物,可藉由控制癌細胞內訊息傳導( signaltransduction ) 的路徑進入「休眠期」,所以我把它們再次列,請大家多吃含有這些有效成份的食物,讓身體內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多睡覺。
1.咖哩 抗癌成份是 ......「薑黃素」)
2.辣椒 抗癌成份是 .....「辣椒素」)
3.薑抗癌成份是 ......「薑油」)4.綠茶抗癌成份是 .....「兒茶素」)
5.大豆抗癌成份是 .....「異黃酮」)
6.蕃茄 抗癌成份是 .....「茄紅素」)
7.葡萄 抗癌成份是 ......「白黎蘆醇」)
8.大蒜抗癌成份是 ......「硫化物」)
9.高麗菜抗癌成份是 ......「indole」)
10.花椰菜抗癌成份是 .....「硫化物」)
您都吃了嗎?有持續性地吃嗎?吃得份量夠多嗎?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轉寄分享: 神奇活樹雕...

實在太神奇了...

SOUTHERN AFRICA 非洲南部


Looks normal from a distance.....but take a closer look...
遠看好像沒啥特別...但是近看的話...



     The mystery is nobody knows who the artist was!
奇怪的是沒人曉得這藝術家是誰






 



    
Here's some close-up pics....
來些特寫照




 
 




It amazing how someone can actually carve and sculpture like this and not kill the tree!
實在太神奇了...有誰能雕刻這雕像而不會導致樹木死亡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給您送月餅來啦--中秋節快樂



嘟嘟~
嘟嘟~
╭══╮
╭╯ΘΘ ║
╰⊙═⊙╯

給您送月 餅來啦......!
希望今年的第一份月 餅~~
是由我這來 的......



各位好友:

今年九月十二日就是中秋節啦!

送您一個月餅..............

含量成分:
100%純關心
配料:
第一層是祝福,第二層是關懷,
第三層是相信,第四層是溫馨。
以蓮子蓉造餡;
中間是甜蜜窩心。
保存期限:一輩子
保存方法:珍惜自會長久
願您時時開心、天天快樂、
平安年年、幸福一生!
祝您有個美好的中秋佳節!~~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輕鬆一下哦!!


好笑的 !     由 Chien Ben 提供

1.一女,對有外遇的老公說:你如果敢離婚娶那個年輕的妖精,我就嫁給妖精她爹,從此以後,兒子管你叫姐夫,你得喊我媽!老公當場暈倒,從此規規矩矩……

2.老婆花鉅資做了整容,數天後變成美女回家!
進門時,對一臉疑惑的丈夫說:「怎麼?不認識我了?」
丈夫愣了一下,然後驚喜地說:「快進來,我老婆不在家。」

3.有一天突然發現,我有大姨,二姨,四姨,五姨,卻沒有三姨。
於是就去問我爸:為什麼我沒有三姨?
心裡還想了一下:難道三姨在小的時候就死了?
我爸怒道:你三姨就是你媽!

4.一女孩夜歸遇歹徒。歹徒兇狠問:站住!幹嘛去?
女孩不想被劫財,遂可憐巴巴道:去借錢。
歹徒依然兇狠問:借錢去幹嘛?女孩又怕被劫色,
便道:得了性病沒錢治。歹徒怒吼:滾!

5.兒子戰戰兢兢地回到家:「爸,今天考試只得了60分。」
爸爸很生氣:「下次再考低了,就別叫我爸!」
第二天兒子回來了:「對不起,哥!」

6.一位老先生,體能狀況很差,
問健身房的教練:
「我想吸引年輕的美眉,請問該使用哪一種機器?」
教練回答:「外面的提款機!」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五招破解真假蜂蜜

蜂蜜是自古以來,人類使用很廣的食物,以假冒真的情形也時常聽聞。

蜂蜜的功效
  1、蜂蜜能改善血液的成份,促進心腦和血管功能,因此經常服用對於心血管病人很有好處。
  2.蜂蜜對肝臟有保護作用,能促使肝細胞再生,對脂肪肝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食用蜂蜜能迅速補充體力,消除疲勞,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4.蜂蜜還有殺菌的作用,經常食用蜂蜜,不僅對牙齒無妨礙,還能在口腔內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
  5.蜂蜜能治療中度的皮膚傷害,特別是燙傷,將蜂蜜當做皮膚傷口敷料時,細菌無法生長。
  6.失眠的人在每天睡覺前口服1湯匙蜂蜜(加入1杯溫開水內),可以幫助盡快進入夢鄉。
  7.蜂蜜還可以潤腸通便(只要是天然成熟的真正蜂蜜都有潤腸通便的效果)。
  8.蜂蜜可改善男性功能,并改善生理功能減退。

五招破解 真假蜂蜜:

   市面上許多蜂蜜是摻了糖漿、香料或果糖加工而成的假貨,真真假假如何區分,負責蜜蜂故事館網站行銷的Sam指出,有5招可以辨識。
  首先可以用眼睛辨識,真蜂蜜濃稠較不透光,把手指放在透明瓶後面看起來是模糊的,假貨則看得清手指。
   第2招:看結晶,真蜂蜜在低溫時會產生白色結晶,假貨則無。
   第3招:用手摸,真蜂蜜有黏性,倒一點到手上去搓會有阻力,假貨則像水,搓一下就散掉。
   第4招:用水泡,純蜂蜜在冷水中不易溶解,泡沫綿密不易散去,而假蜜泡沫大,一下就不見了。
   第5招:用嘴嘗,真蜂蜜甘甜略帶酸,假蜜只有甜味。

隨機文章

<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歐美經典曲欣賞-寂靜之聲

《畢業生》主題歌《寂靜之聲》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你好 黑暗 我的老朋友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我又來和你交談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因為有一種幻覺正向悄悄地向我襲來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在我熟睡的時候留下了它的種子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這種幻覺在我的腦海里生根發芽

Still remains 
纏繞著我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伴隨著寂靜的聲音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ed alone 
在不安的夢幻中我獨自行走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stone 
狹窄的鵝卵石街道

And 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 
在路燈的光環照耀下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我豎起衣領 抵御嚴寒和潮濕

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一道耀眼的霓虹燈光刺入我的眼睛

That split the night 
它劃破夜空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觸摸著寂靜的聲音

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
在炫目的燈光下

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
我看見成千上萬的人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人們說而不言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聽而不聞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人們創造歌曲卻唱不出聲來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沒有人敢打擾這寂靜的聲音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 
我說:“傻瓜,難道你不知道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寂靜如同頑疾滋長”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聽我對你說的有益的話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to you 
拉住我伸給你的手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as raindrops fell
但是我的話猶如雨滴飄落

And echoed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在寂靜的水井中回響

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 
人們向自己創造的霓虹之神鞠躬祈禱

And the sign flashed out its warning 
神光中閃射出告誡的語句

And the words that it was forming 
在字裏行間指明

And the sign said: 
它告訴人們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s are written on the subway walls 
預言者的話都已寫在地鐵的墻上

And tenement halls 
和房屋的大廳裏

Whispered in the sounds of silence 
在寂靜中悄悄地耳語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數則《菜根譚》裏的智慧哲言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字自誠),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心靜而本體現 水清而月影明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天地萬物 皆是實相
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學者要天機清澈,胸次玲瓏,觸物皆有會心處。


觀形不如觀心 神用勝過跡用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琴書之趣?


萬象皆空幻 達人須達觀
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修養定靜工夫 臨變方不動亂
忙處不亂性,須閒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動心,須生時事物看得破。


去思苦亦樂 隨心熱亦涼
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臺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樂窩中。


居安思危 處進思退
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


出世在涉世 了心在盡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身放閒處 心在靜中
此身常放在閒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在安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憂喜取捨之情 皆是形氣用事
人情聽鶯啼則喜,聞蛙鳴則厭,見花則思培之,遇草則欲去之,但是以形氣用事。若以性天視之,何者非自鳴其天機,非自暢其生意也。


煩惱由我起 嗜好自心生
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處世流水落花 身心皆得自在
古德云;「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吾儒云:「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
全書共錄有360則智慧語錄,靜待有心者去品味也。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嘴破怎麼辦

嘴角或嘴唇內常常破一小傷口的人,吃東西時真是痛苦萬分。有的人試著補充維他命C及B群,有的人塗抹進口藥膏,有的人猛灌青草茶,似乎都沒什麼用。


其實嘴巴破最主要的原因是晚睡、睡眠不足及疲勞,造成免疫力低落而引起的。
如能每天睡個三~四十分鐘的午覺,晚上十點上床睡覺,三餐都有水果,以及每天早晚五分鐘的體操運動,就可迅速痊癒。


體力透支引起嘴破時,若能在每一餐飯後吃一個奇異果,另外不停地小口小口喝新鮮的紅葡萄汁(一天量2000c.c.以上),就可以迅速好轉。


奇異果的維生素C含量,比檸檬、柳橙等還高很多;葡萄汁能滋補血液、增力氣;而小口的喝是為了讓紅葡萄汁多混合一些自己的唾液下肚,因為唾液有滋潤五臟六腑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清理嘴角的火氣。


假如沒時間自己打鮮葡萄汁,可到便利商店或超市,購買廠商所做的瓶裝或紙盒已添加維他命C的鮮葡萄汁,也很有效果。

隨機文章

<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養生教室-落枕還原法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佳文共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論語疏解——“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一章
  (摘自王財貴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義理組讀書會講課稿)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個對答當中,那一個字是要領呢?求。「求」是我主動去求,「與」是別人自動給與,所以求是被動的。子禽問,夫子為什麼到一國家必立刻掌握一個國家的要政、政策方向?假如立刻請他來主掌國政,孔子立刻可以接手,就這麼厲害,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子禽不懂。「求之與,抑與之歟?」人家會主動告訴我們夫子國政嗎?這是可以起疑惑的。問這個問題,眼光很銳利。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不是「求」,假如這是求,也是不同意義的求,這是求之在我的求,這種求不是有條件、有目的,只是義之所在,所以別人就自動能夠信任他。這是一種信賴,用基督教之語講叫信靠,可以信靠。信靠誰呢?在基督教講,叫信靠耶穌,你可以信,可以靠。一個人能夠讓別人信靠,可見他的德行,可以發而動人,不僅是自己內在情操好,而且他可以放出光輝而動人。當然有些人可以做假。但是國際上的人見到孔子,果然就是名不虛傳,這時候認為孔子是可信靠的人,你告訴他國家困難,孔子也不會隨便去東家長、西家短,而且你告訴他國家現在所施行的辦法,有問題問孔子,孔子也會很誠懇的回答,而且你也相信孔子是有辦法的,所以才提出來問孔子,跟孔子討論。可信靠的有兩個意思:
  第一,將自已慚愧的缺憾告訴他,你知道他不會取笑你,不會流傳開。
  第二,你相信這個人可以協助你。夫子溫良恭儉讓的求是不求之求,所以最後是求之在我。一個人能如此,那是不容易,一般的朋友交往之間,甚至你到某一個學校、地方,這些同事或是長官、或是部屬,他有一些困難,可以跟你商量,像這樣,就代表你的人格真的是和平中正。
  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合起來就有一個形象出來,形象二字,主要是「象」,《易經》講象,象表意,而「溫良恭儉讓」是言,言不盡意,以言來表意,要把這五個字融化,融化它的語言來形成一個象,這個象背後有個意,就是一個心靈。
  這個心靈很重要,錢穆先生曾經告訴人,我們讀書,尤其是讀大書(great book 經典),每一部重要的書背後都有一個心靈,這句話講得很漂亮,每一本書背後有一個心靈,你讀《史記》,你不是只讀《史記》的文章就好,你要知道寫《史記》那個人背後那個心靈,假如背後沒有心靈,只是材料,或是你把他當材料,這書對你意義就減少,他本來有心靈,你看不到,那你就讀不出他真實的味道,假如背後沒有那個心靈,只是材料的累積,你讀了也是索然無味,所以必定要讀大書,大書背後有心靈,有一個偉大的心靈,有一個高度的心靈支撐這一部大書,這叫「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個心靈就是這本書的源頭活水。
  那麼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來形容生命,是有一個象,象是由意凝結出來的,這個「意」是一個心靈推出來的,所以背後有一個孔子的心靈,子貢感受到了,感受到了以後,在子貢心中有一個象,這個象用溫良恭儉讓五個方面來形容它,所以那個言是比較不重要的,那個象比較重要,那個象還不是最重要的,意才是最重要的,意是心靈,所以你如何在這裏讀出孔子周遊列國的形象,假如沒有,你讀這一章就沒有意義,意義很少。溫、良、恭、儉、讓,彷佛有孔子周遊列國那個影子在你心中產生,子貢之所以能夠這樣講,實在也是這個影子在他心中。這裏有關意、象,我們舉一個例子,讓大家更了解: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的故事。孔子也學琴,後來我才知道,我以前沒有學是不對的。孔子也是少年時候學琴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十五歲才開始真正有老師帶領。孔子學琴於師襄子。孔子學琴後,師襄子覺得孔子學琴學得太快了,實在是天才,「可以益矣」,可以學新的曲子了,你已習其曲,你對這個曲子已經很熟悉了,孔子說:「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數可能是節奏、弦律,輕重快慢,比較精細的。孔子希望多彈幾天,再學下一首,多彈幾天後,老師的耳朵靈敏,一聽就知道,「已習其數矣,可以益矣。」孔子認為曲子彈得中規中矩,但裏面表達什麼意義,還沒有掌握到,未得其意。過幾天再彈,老師一聽,「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說,慢!「丘未得其為人也」,我還不知道這是誰作的。不是說這個人的名字是什麼,而是這個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能夠作出這麼高明的曲子。孔子是要得其意。所以孔子再彈,彈到有個領悟的時候,即入定的時候,他感嘆了一下說:這個人長得高,「頎人而長,眼如望洋,如王四國」說這個人眼觀四面,志氣很高,「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這人如果不是文王,那會是誰呢!師襄子一聽馬上從席子跳起來,「避席再拜」,站起來跑到旁邊再拜孔子,說:這個學生厲害,此正<文王操>也。這就是文王作的曲子。果然沒錯。這就是見其人,當時沒攝影機、圖畫像,所以,所謂得其人,就是見其象,得其意。這個意凝結成象,這樣才叫真的把握到這個心靈,你要能跟這個心靈相通。
  孔子學琴就是這樣學的,所以孔子的音樂素養之高,簡直你沒有辦法想像。孔門的任何一個弟子都會彈琴,因為連子路都彈琴,何況其他人呢?孔子有一天聽子路彈琴,聽了耳朵難過,子路彈琴「奚為於丘之門?」他怎麼敢在我的門下彈琴。孔子跟子路的感情很好,所以他隨便說說。但這隨便說說不得了,旁邊的弟子聽到了,於是就流傳,說今天我們老師說子路的琴不好,子路琴不在我們門下,是排名之外的,於是門人不敬子路,本來很尊敬子路的,一聽到就不敬子路,孔子看到了,不行啊,大弟子怎麼喊不動了,所以孔子就替子路解危,說「由也升堂也,未入於室也」你說他不行,他總是爬到廳堂上了,還沒有到內室裏面就是了。所以子路彈琴也彈得不得了,其他弟子彈得更好,這是不得了的一個學派,就是孔門。
  我們現在這個精神都不講,你五四把這個孔門打掉做什麼呢?胡適之五四運動,蔡元培是先鋒,胡適五四運動是民國八年,蔡元培是民初就廢除讀經,廢除祭孔,本來每個學校都有孔子的神位,其實我們師範大學一定要祭孔,這樣才能讓學生知道教育的莊嚴,這叫做祭天、祭祖、祭聖人,你的誠敬之心才會出來,民德歸厚,老師的德厚,你才能培養學生,文化教養才可以高,像我們師範學校沒有帶頭祭孔。本來是每個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到九二八要祭孔,這是從清朝以來的傳統,到了蔡元培一上臺廢除各校祭孔,他認為,祭孔是宗教,為什麼要祭孔?如果要祭釋迦牟尼佛,如果要祭耶穌呢?他只講這個道理,但他也強調宗教可以使一個人有悲天憫人的情操,能夠使民德歸厚、溫柔敦厚,他也知道這個道理,因為蔡畢竟是留法的學生,也有相當的知識,他說我們就用美育來代替宗教:美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無邪也是一種誠敬,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這樣也可以教導人以德,所以不要用宗教來教導,用美育來代宗教。這是蔡辦學的一個特色,結果呢?也沒有實踐出來,你的美育在哪裏?我們中華民族這九十年來的美育在哪裏?我們臺灣的美育在哪裏?不要說彈琴、歌唱,連讀書都沒有聲音,連讀書時,搖頭頓挫、自然的音節的讀書聲音都廢除,為什麼要廢除!因為你讀白話文,就沒有讀書的聲音可言嘛!白話文是講話的,沒有「文」,文就是文采,文采豐富才能夠搖頭擺尾,才有體會,才能一唱三嘆,所以你讀了那些意義很深的文章:先天下之憂而憂、國破山河在(老師吟唱),你自然會吟,白話文這樣吟很肉麻。詩歌來自語言,詩歌裡有深度的情感,有情感就會有抑揚頓挫,抑揚頓挫用吟,吟加上弦律就是「唱」,加上音樂就是曲,手舞足蹈就是跳舞,詩、歌、禮、樂,它本來是自然的。就這樣,全部被廢除,一點不剩!
  孔子的美育,為什麼不提出來講一講呢?為什麼要廢除祭孔呢?美育的第一把交椅就是孔子,孔子教美育,教的好,孔子美,不只談琴美,各方面都美,生活美,席不正不坐,古人席地而坐。如果有菜在盤子上,那盤子叫筵,筵放在席上叫筵席。所以對於教育,我們要想辦法,讓他恢復人性之所需,其實是很容易的,我們看誰有能力,看誰能發心,將來就可以恢復!我們正在尋找讀書的聲音,讀古文啊!吟詩啊!詩歌禮樂讓他能夠恢復,就是弦歌不輟,文風鼎盛,青少年就比較不會無聊。
  好,說回「溫良恭儉讓」。一個人不要怕寂寞,有寂寞孤獨之感的人,心裏不健康了。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有德者必然不孤嗎?是如此嗎?我們好像看到有德的人,他孤阿!所以文天祥才說:「會有撫卷人,孤燈豈長嘆」,「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你認為他德孤,其實他不孤,但他的鄰不一定在你面前,千古必有了解他的人,「古道」是他的鄰。「照」寫得好,因為有光才有照,古道是一片光,你讀書能讀出一片光嗎?如果不能,你讀書的功力就不夠了,這片光就是朱熹所說的源頭活水,「活水」表示背後心靈的生機蓬勃。不管是光還是水,通通代表他生命力之強,感動人心。顏色的顏就是臉,風檐兩個字連起來也蠻美的,在屋檐底下風吹來。為什麼在屋檐下讀書呢?一定在早晨,因為陽光還不能射進屋子裏來,所以在屋檐下讀書,所以清早起來就讀書,書一打開來,古人的心靈就好像一片光芒涌出來,我的臉色都被照亮了,照亮臉色,就是照亮他的心靈,他那會孤獨呢?他的鄰在古代。這是從讀書上說,不會有狐獨感。從一般做人來說,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是孤獨,「不慍」就不孤獨了,即是孤獨而無孤獨的感覺。有人說我推廣讀經一定受到很多的挫折,我說,我有挫折,但是沒有挫折感。這樣才做得下去,而且不是因為使命擔當,而是本來如此,這才是自由的,無條件的,不為了什麼而推廣,道理本自如此。
  據調查有50%的青年人患有憂鬱症,我說這些沒有用的年輕人,你憂鬱個什麼呀!生命正是發揚的時候,青春正當時,你憂鬱個什麼!什麼叫不狐獨寂寞,一定要呼朋引伴嗎?所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你溫良恭儉讓,不得之也不要緊嘛!所以只問你有沒有溫良恭儉讓,以後就做這五步工夫,五項修練,溫良恭儉讓,好好去想一想,然後形成一個圖像。子貢的孔子形象,就是由溫良恭儉讓形成,孔子心中的周公,也是圖像,隨時圖像就在他面前,所以,「久已,吾不復夢見周公」,可見孔子常常夢見周公,是夢見周公的象,以及其背後的意,背後的心靈,孔子一直去揣摸、去嚮導周公的心靈,所以那個象就凝聚起來,這跟天地造化萬物是一樣,天地有個生物之心,就以陰陽二氣凝聚為物,所以天地的力量大就凝聚成我們這個形狀,未凝聚以前就是氣,凝聚以後就是質,所以我們說這個人的氣質,氣質就是天地變化出來的東西,至少周公的氣還在,周公的氣在那裡不知道,但是一個有心的人,他就感覺到周公還有氣,好像天地變化,周公還在那裡旋乾轉坤,這就叫做「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在孔子的心目中,周公當然是神,所以隨時有這個形象出現,這個形象你要落實就雕成一個像,沒有落實就是心中的象,所以子貢善於形容聖人,溫良恭儉讓,孔子善於了解周公,所以常夢見周公,這些都是很偉大的心靈呀!很深刻的情操!如果你沒有這個心靈,就不能了解這些話的意義,如果你能稍稍了解這些話的意義,你就知道一個人要怎麼做人,怎麼樣開發你的性情,然後這裏始終有大樂存焉。
  為什麼大樂呢?因為上通千古,下開萬世!這不是大樂嗎?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地的心都在這裏,生民的命都在這裏,民德歸厚不是生民的命嗎?要不然生民那有命呢?大家都這麼涼薄,都很冷漠,生民那有命,生民的命都快沒了,哀鴻遍野!要先為天地立心,才能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你沒有通於往聖的心,你如何替他繼絕學!這樣你不誠懇嘛!寫一篇論文,拿個學位,就算了,不能這樣交差了事。論文可以這樣交差了事,你對自己的生命不能這樣交差了事!生命是你要過的,所以沒有生命了,就是剛才說的,沒有性情,沒有心,沒有情,這樣是對不起自己,所以不可以交差了事,要踏踏實實,民德歸厚,你對自己的生命要有一種愛惜,你要對天地一切感恩,你就必有鄰。鬼神都可以為鄰。所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是很漂亮的一句話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佳文共賞--生生與守靜

“生生”是《周易》的精神,“守靜”則是《老子》的宗旨,二者概念上有別,但又存在著內在的聯繫,承載和體現這一聯繫最恰當的形式,就是人的生命。
  生命二字,在字義上似乎提醒著我們,“命”是由“生”的燥動而來的。隨著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一個新的生命來到了世間。自此以往,“動”就伴隨著他走完一生。既然他的一生都是在“生”,不生即死,故“動”與人的生命密不可分。但是,當我們詳細審視整個的人生時,卻也發現它與靜有密切的聯繫。老子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生命不僅在於運動,也在於靜止。這不僅僅是說生命的個體,天地萬物總起來是一個大的生命。
  (一)天地之心本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千年傳唱,不知引起過多少文人墨客的追思遐想。但詩意之美,又不僅僅局限在文學欣賞或審美的層面,從哲學的意義說,“靜夜”之“思”帶給我們的,是建立在“靜”的意境之上的對“靜”的價值的深層體驗和追尋。
  1、“靜”的意境
  “靜”是中國傳統哲學所嚮導和追求的終極的境界。靜謐的情調是與哲人們生活的環境、哺育他們的土壤分不開的。
  中國古代社會是農業社會,農耕文明的基本特點就是“靜”。人口依附於土地,不能隨便遷移,農作物收成的好壞則是大自然陽光雨露恩賜的結果。農時也就是天時,不誤農時,因地制宜,可重複性、可持續性地耕種和開發,是國民經濟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它與游牧民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農作物都被統歸於“植”物,“植,根生之屬也”。以根為生命之本者便屬於植物。而根生屬的基本特點就是靜而不動,所以植物也就是“不動”物。家禽家畜之類雖屬“動”物,但又都是食植物而生,並被圈養在農家的固定場所,故也可以看作為次級的“植”物。在如此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哲人,他們的思想沒有理由不反映哺育他們的大地的呼聲。李白雖然是一詩人,但他同樣離不開生他養他的這一方水土。
  在詩中,李白所以疑月光為霜,是因為時已至深秋,皎潔的月色很容易使人把它與霜降聯繫在一起。還在梁簡文帝的《玄圃納涼》詩中,就已經有“夜月似秋霜”之句。李白的詩,則是從秋霜月夜中提煉出“靜”的境界。月靜而日動,夜靜而晝動,秋(冬)靜而春(夏)動。
  在這裏,日月與晝夜的語義實際上是同一的,它們都是陰陽二氣的具體樣態。陰與陽是講實體、講屬性,而從活動和狀態上講,那就是動靜。所以,說到底,動靜與陰陽、日月、晝夜都是相互發明的,這一點似乎並不難理解。而需要進一步加以闡發的,是靜與秋(冬)的關係。
  “靜”在中國哲學,是與陰分不開的。而純陰也就是坤卦。坤卦按季節已在十月深秋,時已寒氣逼人,李白夜半醒來,或許就是被凍醒的,所以朦朧之中將月光誤認成了秋霜。從農時來看,農曆十月屬於秋收冬藏之際。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廣袤的田野上,繁忙的秋收季節早已過去,蕭瑟秋風之中已少有人跡,“冬藏”不僅僅意味著人們來年的糧食儲備,也包括了動物的食物貯存和準備進入冬眠。因而,“靜”是這一時期不同生物的共性的真實寫照。
  但是,坤既是純靜之卦,也是生長與活動的邏輯起點。受陰中有陽、靜中有動的天地運動本性的支配,生生的氣息總是要顯示出來的。所以,坤卦之後便是復卦。坤卦六爻全為陰,故為純陰。但一到純陰,則陰的發展已到極端,物極必反,陽氣重又開始生長。在卦象上即是一陽生於下,成五陰一陽之卦,是為復卦。復卦已是十一月之卦,農曆十一月也就是冬至之月。在北半球,冬至日日照最短而日影最長,故曰冬之“至”。但至極之後,陽光直射位置便開始向北移動,日照逐漸延長。所以,《周易》的卦象在這裏所反映的,是先民們對自然科學規律的認識。
  就復卦卦象自身來看,它本是由兩個三畫卦(下震)和(上坤)重疊而成。震卦卦象為雷,卦義為動;坤卦卦象為地,卦義為靜。合起來,震一陽動於地下,象徵在陰而靜的地下,已開始有陽氣“復”生,所以名為“復”。而《彖傳》亦據此解釋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卦披露給我們的,是天地之“心”的範疇。但是,“心”之一字使我們產生的聯想,就如同一團跳動著的火焰,“動”是它的基本存在特色。那麼,這個天地之心以“靜”為標識,又是如何來發明的呢?
  2、本靜與主靜
  最早以“靜”來規定天地之心的性質的,是魏晉哲學家王弼。王弼認為: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矣。
  天地是以“本”為心的,這個本(根本)就是“無”,也就是“靜”。不過,“本”雖然說自身是靜,卻可以通過“動息地中”的卦象彰顯出來。就是說,下卦震雖然象徵著動,但這“動”卻止息於靜止的大地之中,“動息則靜”,寂然無為,所以天地之心不屬於動、而屬於靜的範疇。
  在這裏,王弼並不是否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他是肯定天地間“雷動風行,運化萬變”的現實的。但作為一名哲學家,他又想要超越這變化萬千的現象世界,尋找深藏於它們背後的不動的本體。只有以靜、以無為心,萬物不論類別、親疏和等次,彼此才能相安相融。道理很簡單,你可以任意設想動物與動物之間的衝突,卻很難設想動物跟不動之物如植物發生衝突。這就如同“有”與“有”之間可以相互衝突,而“有”跟“無”卻不可能發生衝突一樣。
  王弼不只注解《周易》,他也注解《老子》。事實上,他據於復卦的“天地之心本靜”的思想,也可以看作是從《老子》的“歸根曰靜”中推導出來的。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為復命。”就是說,萬物品類雖然眾多,生態雖然各異,但最後都只有“復”歸到它的根本上才能開始生長。而這個根本也就是“靜”。
  所以,老子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宣揚他的靜的思想,要求“守靜”、“觀復”。個中緣由,不論在老子還是王弼,似乎並不複雜,在日常生活經驗中也是容易證明的。那就是,有(一切具體的存在物)總是產生於無,動總是產生於靜,從無到有、自靜而動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的規律。這是從“順”的方面看。逆向而觀,則是有歸於無、動息則靜。那麼,不論從哪一方面看,靜總是佔有著更根本的位置。大至宇宙,小至我們身邊的任一具體存在,只要你能“反本”思考,都不難走向這樣的結論。
  但是,人生在世,又無不是以“動”為特徵的,那他如何才能守靜呢?老子提出的基本主張,就是“不(無)欲以靜”。其道理在於,人生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利益為基本的支點的,都以滿足自己的利益需要為活動的目的,這在倫理學上也就叫做慾望。因此,如果人祛除了慾望,完全順從自然,便會回歸到本始之靜的狀態。
  老子的“無欲以靜”的思想在後來影響深遠。北宋周敦頤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的“主靜”說。當然,作為理學開山,周敦頤講“靜”也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即“靜”又與“凈”聯繫了起來,既是清“靜”,也是清“凈”。雖然靜的對立面是“動”,凈的對立面是“染”,二者似不相同;但染污的塵世燥動追逐的是利慾,故去欲既是凈也是靜,二者可以相通。周敦頤本人事實上就是如此來看的。
  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歌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亭亭凈植”的蓮花的品格,可以說正是靜、凈的合一。凈者出淤泥而不染,靜者不為富貴妖嬈所動。而“亭亭凈植(不動)”一句,可謂凈、靜境界的最完美的融合。周氏借以說明的,既是理想中的君子的品格,也是新儒學所追求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境界。當然,這諸般品格的合一併不會影響到他“主靜”的中心觀念,因為他要通過靜的境界去實現重新確立儒家最高道德標準——中正仁義(人極)的目的。
  同時,在《愛蓮說》所舉的菊花、牡丹和蓮花三花中,周敦頤雖稱頌的是蓮花,但他對菊花其實也是有所“愛”的,也因之惋惜陶淵明以後再也沒有人去繼承這份情緣了。所以,盡管周敦頤長期任職於地方,官宦生涯的依賴性使得他終究不可能去做一名“隱逸者”,但在內心,他始終是嚮導仙風道骨的隱逸生活的。他有詩稱:“久厭塵坌樂靜緣,俸微猶乏買山錢,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雲房一榻眠。”這也就不難理解,對於“樂靜緣”而“徘徊真境”的周敦頤來說,他自然要保留道教的“無極”於儒家的“太極”之上,一體構成哲學的本體;又需要將老子的“無欲”添加進來,以作為“主靜立人極”、確立儒家最高道德標準的基本手段。
  不過,作為周敦頤的學生的二程,對“主靜”之方卻並不感興趣。究其原因,一是認為講“靜”便掉入了佛教的窠臼,故而不取;二則是重新梳理淵源而再談“本靜”的問題。這一淵源,不在《老子》、更不在王弼,而是先秦儒家典籍《禮記.樂記》。即從《樂記》的“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講起,認為“‘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性作為本體是無法言說的。
  後來,朱熹在與學生討論二程的上述思想時,將此與《論語》所謂“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聯繫起來,認為這都是講的同一個性作為本體靜不可說的道理:“此是未有人生之時,但有天理,更不可言性。人生而後,方有這氣稟,有這物慾,方可言性。”靜在這裏已經是理,因為理之“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的特點,本來也都屬於靜的範疇,所以也就無法言說。而可言說者,已經是受物慾驅動的性——氣質之性了。於是,“歸根”被代換為存天理,“無欲”則變成為滅人欲,朱熹實際上是以滅人欲存天理的方式,將“主靜”的工夫與“靜”的本體聯繫了起來。
  (二)智動與仁靜
  智與仁在儒家的價值系統中,同為理想的人格培養目標。但具體分析起來,二者在趣味和境界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所以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樂”無疑是一種十分高級的審美情趣,它揭示的是人對於對象的全身心的投入、融合和由之帶來的喜悅。而山水又都是中國讀書人所喜好的對象,所以中國畫的一個典型形態就是山水畫。山之壯美和水之柔順正好互補、陰陽和合。但是,正因為雙方是互補互發的關係,對雙方各自的特質、屬性也就有必要分別地加以認識。
  1、“動”樂與“靜”樂
  “樂”在孔子可以有不同的指向。由山峙而水流、山靜而水動的景觀所呈現出來的表象,早已不是純粹的自然美感,儒家的道德趣味已經滲透於其中。孔子曾經在答覆子張問“仁者何樂於山也”時,對他的“仁者樂山”思想進行了發揮。在他看來,山能使仁者樂,當然與它的高大有關,但此高大不是一種純粹的美感,而是它承載生育萬物的寬廣無私的胸懷。君不見:夫山,草木生焉,鳥獸繁焉,財用殖言,生財用而無私焉,四方皆代焉,每無私予焉,出雲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所以樂於山者也。
  草木生於山,鳥獸蕃於山,財用增於山。在它們中,貫穿的都是同一個“生”字。然而,山生萬物卻從不據為己有,而是無私地贈與天地間一切人物。山出雲風而溝通天地,調和陰陽而恩澤雨露,萬物賴此而生,百姓賴此以享,如此之品格正是仁人德行普施的真實寫照,故何為而不樂呢?
  不過,如此作為仁者德行的外化和彰顯的山所表現的,似乎都是“動”的品格。那仁者之靜又從何說起呢?關鍵在看問題的視角。從上可知,山雖生養了萬物,溝通了天地,但那只是就其功用而言,論其體,則山無疑是靜的。也正因為體是靜,憑其安重、穩固、不遷之性,才可能成為萬物生長發育之根。故仁者樂山,是由現象到本質,體驗到了靜之本根的價值。非此,則山已不成其為“山”了。《中庸》裡說,所謂山,不過是“一卷石之多”。石之質本靜,但在量上,一旦趨之“廣大”而成山,則用之發揮自此生生不息,所謂“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那麼,山並非就排斥動,而是動中有靜藏焉。
  與此對應,水亦非無靜,但滔滔顯其真。智者之樂水,並不是不講靜之本,而是重在了悟、分析水之理上。朱熹發揮說:譬如吃饅頭(包子),只吃些皮,元不曾吃餡,謂之知饅頭之味,可乎?今且以智者樂水言之,須要仔細看這水到隈深處時如何,到峻處時如何,到淺處時如何,到曲折處時如何。地有不同,而水隨之以為態度,必至於達而後已,此可見智者處事處。”
  智者之處事,如同萬變之水一樣,無所不適又無不貫通周遍。而在仁者一方,與智者“周流無滯”之外達事理相照應的,是仁者之心內安義理,“厚重不遷有似於山”。山靜不動預示著仁者德性的深厚和堅實,而這正是道德生命綿綿不絕的本根。仁者之樂正樂於此。由此,仁樂與智樂又是一種內外互相促發、和合的關係。而內外、靜動所以能夠和合,在於山水本來就是一體。事實上,中國傳統的山水美學,就總是將二者聯繫在一起的。如南朝畫家宗炳便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的觀點。仁德可以包容智慧,山水以其渾然一體的形質之美,使作為其共性的內在美德——道變得更加嫵媚多姿。而山水畫創作的抒意寫境,已成為仁者自身修養境界的組成部分。
  山水、動靜、仁智和合,在後來學者得到了更多的強調。當然,能夠如此和合的主體,不是常人而是聖人。因為聖人能夠“兼仁智”,樂山樂水都能兼之。但聖人往下,則至多只能“成就”一方,盡管這二德本身都是人當努力踐行的。按照朱熹的解釋,智者所以動而樂水,是因為他是以求知明理為本,求知明理就不得不周流於事物之間而與變化的世界同在,這是可以從水之形態萬千和流變不已推論出來的。而仁者所以靜而樂山,是因為他是以德行為基,仁德在儒家的價值系統中是與生俱生的,這也可以從性善論的前提推導出來。但在新儒家,它又特指仁者渾然天理,天理本靜,而靜即山之德,所以靜而樂山。在這裏,智與仁各說明瞭人的兩大基本訴求,所以它們的關係,是互不相礙又交相互發。但是,說喜好柔順流暢之水德的智者快樂容易理解,說喜好剛健沉靜之山德的仁者長壽卻不是簡單可以說明的。
  2、壽之理與“天樂”
  從源頭上看,提出仁者壽的孔子自己就明明白白地說過:“人生存的價值在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夠生存下來,因為他僥幸地避免了禍害。”正直者可以統屬於仁人的範疇,但仁人短命卻並不鮮見,他最中意的弟子顏淵窮困而早夭便是最典型的例證。相反,非但“不正直”而且大不仁的盜跖卻生活得很好且享年久長。所以,這是一個很令後來的儒者頭疼的問題,只好勉為其難地將“仁者壽”解釋為,仁者壽是指按理應當長壽,不仁者則是按理應當短命。朱熹便斷言說:“‘仁者壽’是說有壽之理,不可以顏子來插看。”即壽命的長短應當從仁者長壽的必然性上去分析,而不能死抓住不仁者長壽的僥幸不放。可是,何以能使人信服仁者長壽是必然的呢?事實上這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朱熹與弟子的討論除了反覆申明仁、靜有久遠之意、久遠之德外,也只是認為,相對於動靜、山水之體用來說,樂與壽都是就其效果來看,但此效果實際上仍是理想而非現實。
  在這裏,可以參考道家莊子一派對於“樂”與長壽關係的解釋。莊子自然是講無為而“不為仁”的,但被他推為大本、大宗的“天地之德”一類的概念,在形式上與儒家的觀點也存在某種關聯。而且,“不為仁”並不等於完全否定仁,而只是不有意“為”之而已。“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聖人之心虛靜無為,從容自得,和樂無憂,當然也就能壽命久長了。
  “樂”在莊子又有“人樂”和“天樂”之分,“與人和”者叫做人樂,“與天和”者則謂之天樂。當然,二者不是截然分割的,天樂的目的本來也就在於均調天下、和順於人世。就天樂自身來講,它體現的是天道的永恒和生成哺育萬物的功德。而與此對應的人世,若能達到“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即所謂“靜而聖,動而王”的境界,就能和諧地與天地同流了。
  當然,莊子的天樂不是講長生不死,而是按照他生死與萬物齊一的思路來闡發的。人生既與天地融為一體,“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轉化的只是形式,也就無所謂死與不死了。從另一方面說,“樂”作為使心靈自由灑脫、無怨無悔的精神境界,本身又具有了某種超脫生死的意味。唐代道教學者成玄英發揮說,一旦了解到“天樂”不是“哀樂”而是真正的快樂,那就達到“其生也同天道之四時,其死也混萬物之變化也”,人生既與天地同在,則“即知生死無生死”了。這或許可以說是道家、道教版的仁者長壽觀。
  (三)動靜與養生
  人因生命之寶貴而重生,但重生的落實則是養生。相傳當年盜跖在教訓孔子的時候,便認為人除去“病瘦死喪憂患”之外,能健康地活著,不過就是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而已。比起無窮的天地來,人的壽命就如同“騏驥之馳過隙也”一樣短暫。故人是否“通道”,就看他的主張能否“悅其志意,養其壽命”。否則,“道”不過是“狂狂汲汲”之道,“事”亦為“詐巧虛偽”之事,“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1、“動”養還是“靜”養
  古人十分推崇的全生養生之道究竟是什麼呢?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在他們那裡,生命都是由氣化來支持的。氣化不僅生成了人的形體,而且通過陰陽、寒暑、燥濕等不同的氣化形態與人體相互作用;再推廣至於四時之變、萬物之化,對人生都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些作用和影響對人生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或有害的方面,只有去害而就利,才能使生命得到長養。
  所謂氣化,也就是氣“動”。一切形氣物類,都是在流動變化之中,所以人、物都是“動”物。人以“動”來維持和保養自己的生命也就非常自然。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流動的活水不會腐臭,經常開合的門戶不會生蠹蟲,這都是因為它們在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的健康也遵循這同樣的道理。就是說,人是由精氣凝聚而成的,形體要是不活動,精氣運行就不能通暢而發生鬱積。而氣的鬱積就意味著疾病的發生,從而損害人的生命。
  可以說,以“動”來養生,可以得到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經驗事實的支持。例如,人的肢體受傷,尤其是骨折等等,需用石膏、甲板凳一類物來幫助固定,可要是時間久了,四肢的功能便會萎縮,因而,在解除固定物以後,人必須通過艱苦的鍛煉才能使肢體重新恢復功能。肢體如此,心胸、軀幹、大腦等也是如此。心臟沒有一定的活動刺激,心的跳動將會紊亂;大腦如果不開發利用,將會變得遲鈍木訥,如此等等。正是因為如此,源於西方的名言“生命在於運動”,在中國現代社會贏得了最為廣泛的追隨者。與此相應,展示人體健美、開發人體潛能的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體育比賽,成為了當代世界最靚麗的風景。
  可是,時有耳聞的運動員猝死、早衰的事例,也在不斷地提醒著人們,“生命在於運動”是否具有絕對的價值?作為運動的對立面的靜止,對於養生有沒有意義?在這裏,我們的討論不妨從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龜兔賽跑開始。
  在日常生活經驗中,龜和兔分別是靜與動、慢與快的兩種代表性的動物。兔子既好動又敏捷,奔跑騰躍速度快;烏龜則正好相反,好靜又笨拙,爬行速度慢且不能跳躍。龜兔賽跑的必然結果,誰都會預測是兔子贏。然而兔子終究沒贏,因為它驕傲自大,中途睡起了大覺,一覺醒來,慢騰騰的烏龜已經爬到了比賽的終點。這一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通常是不能驕傲自大,不能偷懶,不能輕敵等等。一句話,兔子只要改正了自己的缺點,它的勝利是毋庸置疑的。而烏龜本來就應當是失敗者。
  但是,比賽的勝負是由規則來判定的。如果我們把這個規則改動一下,或許就有一些新的發現。那就是:我們現在不以單位時間速度來分勝負,而是不計時間,以最終它們誰跑得最遠來判輸贏。那麼,這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
  從生理特點上來看,兔子無疑善於奔跑、跳躍,但它也有兩個致命的弱點,即:一是沒有長距離奔跑的耐力;二是壽命非常有限,大約只有10年。現在我們假定它平均每天跑100公里,乘以十年,得: 100×365×10=365,000(公里) 而就烏龜來講,它的長處正好是兔子的短處,既它不僅具有長距離爬行的耐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壽命在所有動物種是最長的,可以活上幾百年。現在我們假定烏龜一天平均能爬4公里,約相當於兔子速度的1/25,乘以300年,得:  4×365×300=438,000(公里)
  從而,如果競賽的終點設在365,000公里處,兔子仍然可以當冠軍;但超過這一距離,則桂冠當戴於烏龜頭上無疑。兔子已經永遠地倒在了它的生命的終點,起不來了。此種只算距離、不計時間的運動規則,並非本書新創。如今作為大眾健身活動鍛煉標準的游泳達標及其不同的技術等級,就是不論姿勢、不計時間而只計距離的。游得越遠,等級也就越高。
  當然,假定烏龜壽命300年,並沒有實驗科學的確切證據。但參考常識性的科普讀物和歷史文獻,是不難得出這一結論的。就是今天,我們還時常可以從報刊上讀到某地發現存活幾百年甚至千年的烏龜的事例。此處取300年,只是偏於保守的估計。換句話說,烏龜壽命越長,兔子輸得就越慘。而在傳統的寓言故事中,古人所以讓龜戰勝了兔,當然還融入了他們對於烏龜的契而不舍的執著精神的首肯。
  將眼光再放遠一點,在殷周時期,龜卜曾經是人們向天神卜問吉兇的主要方法。人們所以選用烏龜腹甲板作為工具祈求享年和國運的久長,烏龜神奇般的長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新龜兔賽跑”給我們的啟示,也正是說明動有動的短處,靜有靜的長處。事實上,大凡那些迅速奔跑的動物,都是短命的。而我們既然以長壽作為判斷的標準,靜的狀態對於養生也就有它獨特的意義。
  2、靜對生的制約
  莊子曾經說明,“至道”的精髓其實就在於靜。所謂靜,包括形靜和神靜,形體免於勞作,精神才能安靜。從而,形體無勞作,精神無耗損,人便可以長生。如果說,莊子對此還只限于思維的推導的話,六百多年以後,道教思想家葛洪則將自然歷史知識添加了進來。他說:
龍泉以不割常利,斤斧以日用速弊,隱雪以違暖經夏,藏冰以居深過暑,單帛以幔鏡不灼,凡卉以偏覆越冬。泥壤易消者也,而陶之為瓦,而與二儀齊其久焉。柞柳速朽者也,而燔之為炭,則可億載而不敗焉。轅豚以優畜晚卒,良馬以陟峻早斃,寒蟲以適己倍壽,南林以處溫常茂,接煞氣則凋瘁於凝霜,值陽和則郁藹而條秀。物類一也,而榮枯異功,豈有秋冬之常限,冬藏之定例哉?
  葛洪分析說,要論刀劍之鋒利,人們都知道龍泉(淵)寶劍的威名,可這龍泉寶劍之所以“常利”,乃是因為它從來沒有使用過,“以不割常利也”。反之,則“斤斧以日用速弊”。其實,不論是刀劍還是斤斧,利與不利都是相對的,只要你投入使用,使它“動”而非“靜”,它就必然會因磨損、消耗而由利變為不利。此類事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比方,冬雪遇暖日而融,堅冰因夏暑而化,“壽命”都很短暫,但這只是“動”的狀態下的結果;如若將它們置於嚴寒之地或深藏於地下,則可以不變動其形態而安然越夏。即“靜”可以使其壽命延長。非生物是如此,生物同樣也不例外。千里馬日行千里,頭上籠罩著一串串的光環,可從來沒有千里馬能長壽;蟬蛹深藏於地下,卻數倍壽於千里馬。以事業為標誌,人們選擇千里馬;可是以長壽為標誌,寒蟲也有自身的價值。
  事實上,這些自然的教益並不是與人類無關。我們的先人早就在自覺地從中吸取經驗:泥土直接做成土坯,支持不了多少年,但陶冶成磚瓦,則可與天地同在;再堅實的木料也會腐朽,但燒制成木炭,則可以千百年不壞。為什麼?就在於泥土和木料仍然在“活”動,仍然在積極參與自然的新陳代謝;而陶器和木炭已不再“活”動,基本上停止了與周圍物質的往來。物之朽壞與不朽壞,關鍵在於其質料是處於動還是靜、變還是不變的狀態。而從哲學上說,事物的朽壞都屬於動”的過程,“動”就是朽壞的本身。宇宙的生生不息,實際上也正是不斷地朽壞的反說。“靜”既然已從根本上跳出了動的過程,它當然地也就不會再有朽壞的問題。
  王弼注恒卦上六爻辭時說:“夫靜為躁君,安為動主。故安者,上之所處也;靜者,可久之道也。”靜安為躁動之君主,這不僅是在哲學的意義上,在生命的繁衍進化過程中,也是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地球上曾經不可一世的恐龍群體,生存了上億年。其最終的滅絕固然緣於外來的災變。但是,恐龍作為生命體,它本身只能在絕對完善的自然界中才能生存。在恐龍體內,沒有“靜”的機制的約束,從始到終,它一直是在生長。結果,造就了陸地上有史以來最龐大最笨重的動物,即便是相對強壯的四肢也難以支撐起這小山一樣的身軀,不得不經常浮在水中,依靠水的浮力來緩解其壓力。同時,恐龍小小的大腦很難支配協調全身的動作,心臟將血液輸送到腦部也要耗費相當的能量和時間。即使沒有外來的災難,這種無限制的生長本身,就決定了恐龍不可能適應後來地球環境的變化而招致淘汰。
  可以說,恐龍的滅絕是必然的。也正因為如此,後來的地球生命都有自己確定的生長期限制,保持著自己相對不變的體形。這種生長的限制或“靜”的機制,成為了保持生命體健康、保持種的延續和進化的必需前提。一句話,生命在於靜止也可以從進化發展的層面來予以解釋,它與進化理論的一般精神是可以相容的。
文章作者:向世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