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柏年
第一部:生死交關 別有洞天
有人說,人降生這個世界上,就像是從一個未知的黑暗,過度到另一個杳然不可知的黑暗。除了眼前這個摸得著、看得見的形體的現實世界是可以明確察覺以外,我們既不知生前所來何處,也不知死後歸向何方。眼見青春富麗終將化為腐朽塵土,令人無限畏懼感傷。然而,正如哲人所言:「人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的邁向死亡。」由此可知,死亡的確是生命中一個無可回避,又令人諱莫如深的問題。
以往,人們總認為死亡是一條不歸路。所謂「人鬼殊途」,就在半個世紀以前,一個醫療機構或是科學研究家想要探討死去的世界,簡直就是離經叛道。然而事實勝於雄辯,近代發現許多醫學上瀕臨死亡、進入死亡狀態,之後又活轉過來的人,描述他在意識脫離肉體之後,感受到許多不可思議的經驗,如在「死後」軀體僵硬時,卻對親人發生的事指證歷歷;或是清清楚楚的到了另一個空間,見到了燦爛美好的靈光、遊歷了可怕的地獄、遇見神聖的天主或莊嚴的菩薩……這些玄之又玄卻又鐵證如山的現象,就是所謂的瀕死體驗(Near-Death-Experience,簡稱為NDE)。
1994年,根據美國極具威信的喬治.蓋洛普(George Gallup Poll)大規模的民意調查,全美約有1300百萬人有過瀕死經驗,占總人口6%。而台灣的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也在2001年至2002年,發動3萬人6千人次的義工在街頭調查,推估應有12萬人有過瀕死體驗,與美國比例相當,從而在眾人努力下,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瀕死體驗研究機構。這些研究與例證的大量出現,逐漸揭開了死亡背後的奧秘,不但扭轉學界對於死亡這件事的視野,也逼使人們正視死後生命的問題。
奧秘的瀕死體驗
自古以來,許多知名經典都存在著瀕死體驗的記載。如《聖經》中諸多章節、柏拉圖的《理想國》,以及《西藏度亡經》等等,都提到了靈魂如何脫離肉體,與聖潔的光、靈相會的情景。
三百多年前,被譽為凌駕亞里斯多德、達爾文的北歐巨人-瑞典科學家艾曼紐.史威登堡(Emannel Swedenborg,1688-1722),可謂集當時人類所知學術於一身,舉凡物理學、礦物學、哲學、經濟學、醫學……等等,都有傑出貢獻。他在當時已提出20世紀大腦生理學的基礎理論,也發現了與愛因斯坦「物質非必是物質,物質是能量」相同的理論與想法,甚至指出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遺傳因數DNA。晚年時,這位偉大的博學者根據自己靈魂出體、遨遊靈界所看到的景象,寫下了《靈界見聞錄》,出版後轟動世界。
史威登堡描寫自己在18世紀的某一天,為了學術研究遠渡重洋,住在英格蘭一間旅館中。那天晚上出現了一位神秘人,對他說:「我將帶你到人死後的世界--靈界去遊歷!你應該與靈界接觸,並真實地寫下所見所聞,讓現實世界的人們能夠瞭解靈界。」這本書籍對後世影響深遠。美國精神分析學泰斗榮格、著名作家海倫凱勒、詩人愛默生、德國詩人與劇作家歌德、美國政治科學家班傑明.富蘭克林等,皆對其推崇備至,也使世人對於靈界--人死後的世界,有了初步的瞭解。
20世紀以來,雖然科學界撻伐聲不斷,但研究瀕死體驗者漸多,逐漸形成一門顯學。以下列舉幾位比較知名的學者研究做一介紹:
* 研究瀕死體驗的著名學者
一、伊莉莎白.庫柏勒.羅絲 (Elisabeth Kubler Rose, M.D)
1963年開始搜集瀕死體驗案例,到1985年,已突破2萬件案例的精神科醫師伊莉莎白.庫柏勒.羅絲,是國際知名的生死學大師,對於當代臨終病患照顧的學說貢獻重大。她將死亡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經歷死亡的痛苦,失去生命跡象。
第二個階段:此時瀕死經驗者的靈魂出體,肉體已沒有血壓、脈搏,靈魂卻猶如旁觀者一樣知覺到現場所有人的情緒、想法與行為;如醫生搶救的動作、週遭發生的瑣碎小事,都一清二楚,猶如一位「全知」者。伊莉莎白.庫柏勒.羅絲建議,如果此時有來不及告訴亡者的話,盡可對他說,他會知道的。奇妙的是,此時所有的瀕死體驗者都在能感受自己是完整的個體:盲者眼明能看、聾啞者能聽會說,數以千計的輪椅患者健步如飛,並能自由舞蹈。伴隨著解脫自由感受的來臨,塵世間壓迫我們的時間、空間和距離感也隨之消失。此時,瀕死體驗者能隨自己心念所至到達任何地方,只要一動念想著某人、某地,瞬間就能到達。此時還會看到已死去、關係親近的人前來迎接自己,如父母、親友等等,成為瀕死體驗者引路人的角色。
第三個階段:體會永恆。在這個階段,會迅速回顧自己的一生、看到耀眼卻毫不刺目的光芒,感受到無與倫比的愛。瀕死體驗的人理解到自己在地球上的一生是為了學習並提升,好回到天上真正的家。
二、 雷蒙.慕迪(Raymond A. Moody JR.M.D.)
上述庫柏勒.羅絲的研究,開啟了醫學界對臨終病患的照顧與認識。而正式開始研究瀕死體驗、第一位提出「瀕死體驗」這個名詞的研究者,則是被稱為「瀕死體驗之父」的雷蒙.慕迪。
1972到1974年間,哲學、醫學博士雷蒙.穆迪收集了150例瀕死體驗的實例,歸納出幾個主要過程,成為瀕死體驗研究的經典作品。如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宣告自己的死亡;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空間,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安詳寧靜;靈魂出體,漂浮或是站在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此時的時間、空間與距離感都消失了,感官能力獲得不可思議的增強,迅速無比的回顧一生、體會到聖美好的亮光,感受到無比的幸福……等等。並非所有的瀕死體驗都會經歷上述所有的過程,但是這些瀕死經驗都有著高度、驚人的「相似性」。
穆迪總結:「瀕死經驗徹底消除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他強調,現代社會是建立在科學主義的基礎上,但是仍有許多現象是科學方法論所不能及的。如果我們忽視這些現象,所認識到的將是一個錯誤的世界。這些現象顯示人類生命可能的真實狀態。雷蒙.慕迪的研究,使瀕死體驗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三、甘尼斯.林 (Kenneth Ring)
繼前人眾多研究之後,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瀕死體驗研究泰斗甘尼斯.林,在1981年創立「國際瀕死體驗研究協會」IAND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ear Death Studies),並擔任首屆會長。甘尼斯.林將瀕死體驗者的經驗要素重新分類,用嚴謹的調查與統計研究這些個案並加以發表,引起各方的學者關注,並在全世界各國設立研究分會,一時瀕死體驗研究形成風潮,電視節目、電影、報章、書刊相繼引為題材,爭相報導。
根據甘尼斯.林的研究,瀕死體驗者在死亡期間的感知特別鮮明。一位受訪者說:「譬如說,我以前不知道我家附近有多少蚊子。可是在人生回顧時,我甚至數得出有多少蚊子。對每一件事的感知,都比對原來發生在現實世界每一件事的感知來的清晰明確。」
由於這樣超敏銳的感知,當瀕死經驗者在回溯一生中的畫面時,不但重新體驗到自己所經歷的情緒起伏與痛苦,也感受到了別人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承受的一切。如一位30歲的受訪者,回憶到自己8歲時對阿姨的惡作劇,不但能以大人的角度觀察整件事、重新經歷了孩子僥倖逃過責罰的心態,也彷彿變成當時那位傷心惱怒的阿姨,完全感受到她的心情。
甘尼斯.林認為:「人生回顧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你對他人的每一個動作、想法、感覺、情緒--無論你是否認識此人--後來都會親身經歷。」在歷經回顧一生的片段後,往往對人們後半段的生命,有著重大的啟發。
第二部:死而重生 窺見生命真相
瀕死經驗中的人,會鉅細靡遺的回顧自己行為影響的真相,不論當時他是有心還是無意做出這些事,也無論這些傷害的造成多麼輕微。一位罪犯說:
「畫面上有數不清的我認識或見過的人,還有千百的我從未見過,卻間接被我傷害的人。……很顯然的,我所做的錯事沒有一件可以逃過這種可怕的夢魘。最可怕的事是,我對他人造成的每一個痛苦和折磨,現在都輪到我自己來承受。」
瀕死體驗 見證報應不爽
大紀元曾經報導台灣一位瀕死經驗者,在回顧自己一生時,意外看到她5歲的時候曾經欺侮過一位鄰家女孩:每當小女孩路過她的家門時,她便不懷好意的跑去威嚇她,造成小女孩的害怕與恐懼。當她回顧到這個早已遺忘的行為時,為這樣的錯誤感到非常痛苦,以至於康復之後尋尋覓覓,終於在14年後找到當年那位女孩,誠心誠意向她道歉。女孩雖然早已不記得這件事,兩人後來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從此解開她靈魂沉重的負擔。
正見網上,也報導了一則伊利諾州大學芝加哥分校歷史系教授--史蒂夫.芬尼(Steve Fanning)的訪問。1988年,他因為哮喘病發作昏迷兩個星期,親身經歷瀕死經驗。當時他在重新回顧人生的時候,在那個沒有迷的空間,同時從三個角度,感知自己所做的事,不由得深深的震撼:
「我從三個角度同時體驗過去我的一生。我當初的感情,我的思想,我的動機,那一切,同時,我還體驗了那些與我有關的人當初的經歷,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所思所想,這些使我非常震驚,體驗別人的感受使我非常震驚。」
他在那個片刻,認知到原來自己一向認為「以牙還牙」的道理,是千錯萬錯的想法:「如果你能感受別人的感受,一切都變了,感受到這些,使我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透過這樣的體驗,史蒂夫.芬尼認為自己從前是活在自我欺騙之中:「我簡直覺得無地自容,感到一種極大的恥辱。我所看到的是我的一種自我欺騙,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找到正當的理由,真是為所欲為。」
就在史蒂夫.芬尼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不已時,身旁有一個無形、巨大、宏偉的高層生命一直陪伴著他:「那個生命一直安慰我,他傳達的信息是:人的很多行為是不合格的,因為我們傷害他人、欺騙自己,掩蓋錯誤。但是我無需太自責,我們只是普通的人,做人就是這麼回事。人會失敗、會犯錯誤、會自我欺騙,在這個層面上說,也不算錯,那是正常的。但是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看,那就不行了。我們能做得更好,總之,那個生命在安慰我,告訴我別難過,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人就是這樣的。」
接下來,史蒂夫.芬尼發現自己位在宇宙的最中央,周圍滿是耀眼的星星與銀河系,還有各種旋轉的星雲。他身處在宇宙中央自由地漂浮著,感到一種目馳神迷、純粹且驚人的美麗。更重要的是他感到了一種聯繫,一種由光聯繫著他與萬物,猶如一體的感受:「我們緊密相連,彼此相屬。那是非常令人感動的。我是它的一部分,它是我的一部分。這是最讓人銘記不忘的:那驚人的美麗;以及我與它之間的聯繫」。
*人來世間 必須履行與神的約定
在世界各地眾多的瀕死經驗,各種千奇百怪的狀況都有。周大觀基金會總執行長趙翠慧說:「我們相信死後的世界,但是對宗教的想法不會再陷於地域、教條之爭。在我們的認知,那些神佛都是存在的。根據研究,印度瀕臨死亡的人大部分看到印度教的象神,日本人會看到亭台樓閣、台灣很多人看到媽祖……,或許和我們的信仰有關係。」實際上,面臨瀕死經驗的人與他觀念中的神,往往大相逕庭。
在《揭開生死謎》一書中,醫學博士芭芭拉.羅默爾(Barbare R.ERommer)記錄了一位信仰猶太教,名叫夢娜女子的奇特體驗:她雖有深厚的猶太教家族淵源,但嫁給了一位天主教徒。夢娜在25歲時,因為臨盆而胎盤剝離出血,有了第一次瀕死體驗。在飛越黑暗的隧道後,她赫然在一片沙灘上見到一位身穿長袍、手握長木杖的高大男子,她知道他是耶穌!夢娜以心電感應請求他讓她回到塵世,因為她尚未做好離開的準備。耶穌答應了。夢娜並且承諾:「如果你讓我活下去,我就改信天主教,一言為定。」耶穌不發一語,猛力一推,夢娜就往後飛,穿越隧道回到自己的身體,打造出一更勇敢更堅強的生命。夢娜對研究者說:「至今那個推力的感覺依然存在。」
但是,她並沒有對任何人提起這件事,因為怕被認為精神失常,也沒有依約改信天主教。直到多年後,夢娜56歲了,她感到自己心臟不舒服,就在預約初診時間時,當場心臟病發作。醫護人員緊急治療,並且由於所有的心電圖都顯示這是嚴重的心臟病發作,所有的血液酵素圖也顯示這是不久人世的跡象,夢娜必須交代丈夫籌備後事,同時她也記起了27年前那次對神的承諾。
於是,她鎮定的要求見一位神父,幫她行施洗禮、堅信禮,並且為她與她的先生以天主教的方式主持婚禮。神奇的是,就在所有的儀式完成之後,夢娜接受心導管檢查,結果顯示她有一顆18歲年輕的正常心臟,一切檢查恢復正常!
透過上述瀕死經驗人士的體會,我們瞭解到人在俗世的生命與天上神佛的世界,有著難以破解的迷、不可思議的約定,與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唯有真誠善良的人,才能坦然面對死亡,應該是古今不變的真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